您的位置: 首页 >行风建设>综合治理平安校园>详细内容

综合治理平安校园

中秋国庆喜相逢 温馨提醒放心上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9-27 22:50:09 浏览次数: 【字体: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在这金桂飘香的季节,我们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74周年华诞。2023年国庆恰逢中秋,中秋节圆月当空,我们共享佳节月饼的甜美;国庆节红旗飘扬,我们同庆祖国华诞的荣光。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3年节假日安排的通知》精神,2023年中秋节、国庆节放假安排如下:

507643d859d2409d9e8e80c2bd39a202.jpg

假期安全提醒

1.预防疾病:秋季是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目前,流感、新冠、咽喉炎等疾病流行。孩子抵抗力较弱,一不小心就中招,家长们要格外注意。

(1)进入秋季,天气转凉,家长要注意提醒孩子随着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打喷嚏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然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3)建议家长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性差的地方游玩。

(4)多带孩子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5)室内勤通风,规律作息,均衡营养,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自身免疫力。

6f00f1a927ed4475a9f17d003f774bfa.jpg

2.注意防溺水:凉爽的秋季是户外玩耍的好季节,假期要注意孩子外出不要到水边玩耍,不靠近海边、水库、池塘、水井、石坑、河道等各种危险水域。

教育孩子做到六不准:

(1)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2)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3)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

(4)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5)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

(6)不准擅自下水施救。

家长要做到“四知道”:知道自己的孩子去哪里、和谁去、去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

温馨提示:家长带领孩子进行水上活动时,要时刻关注孩子动向,防止意外发生。

cce13dc3ec0449e6bce92f7ea96e5bf5.jpg

3.注意交通安全: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骑自行车上路遵守交通规则;不在公路上、街道上追逐打闹;不追逐、拦、爬机动车辆,不乘坐“三无”(无行驶证、无驾驶证、无保险)和超载车辆等;过公路时必须遵守交通规则,看清两头有无车辆,不横穿公路。

62daedb53a264f03af5b0a788c626fac.jpg

4.注意饮食安全:应注意饮食卫生,出游时,应到卫生的地方用餐。家长应教育孩子务必注意饮食卫生,注意不要购买过期或变质的食物。

5.注意网络安全:孩子在假期居家过程中,容易贪玩手机、沉迷网络,家长要履行好监护人职责,引导孩子适度娱乐。

(1)约束时间:国家已限制孩子每周只能玩3小时游戏,家长也要和孩子约定好使用手机的时间和次数。

(2)限定内容:少玩游戏,少刷抖音,少看直播,可以借助互联网来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3)预防诈骗:①不能在任何不可信的网站上留下真实的个人信息;②不能告知他人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及密码、手机验证码等;③不能在网络中随便充值、转账、打赏,一旦涉及金钱交易要先取得家长的允许。

(4)加强陪伴:利用节日陪孩子读书、锻炼、看展等,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避免孩子沉迷网络。

6ce38126462646b5b14ea6a0c2884c3b.png

亲子指导建议

1.合理安排孩子假期作息时间。保持健康有序的一日生活常规,倡导孩子早睡早起,控制玩手机、看电视的时间,注意动静交替,多带孩子参加各项有益身心的活动。

2.利用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庆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时机,假期里家长们可以组织亲子谈话、亲子参访、观看国庆特别节目等活动让孩子感受祖国的强大和生活的美好,让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3.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为家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倡导孩子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

4.支持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每天安排不少于1小时的户外运动,可以开展有趣的亲子体育游戏,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能融洽亲子感情。

5.假期结束前1-2天提醒孩子提前调整好心态与作息,缓解节后出现入学焦虑、疲乏等现象。

心理健康支持

积极关注孩子心理状态,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陪伴、用心交流;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如有需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寻求专业心理援助和支持。

1.苏州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12320-4;65791001

2.苏州市未成年人指导中心心理辅导热线:0512-65202000(9:00-21:00)

3.苏州市公益性心理健康服务中心24小时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热线:4008652050。

4.苏州市“林老师”家庭教育指导公益热线:13771776000

5.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