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论文发表《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法课堂法治教育策略》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25 12:43:24 浏览次数: 【字体: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法课堂法治教育策略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实验中学  沈丽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基础课程之一,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密切关联,有助于提升学生 法治素养和思想品德。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发展意识,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促进学生自觉遵纪守法。文章重点探析了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法课堂法治教育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法课堂;法治教育

初中生作为国家公民,在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背景下,加强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强化法治观念,遵纪守法,在享受法律权益的同时履行法律责任十分重要。开展初中道法课堂是学校对学生展开法治教育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学生展开法治教育规范其日常行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避免违法犯罪,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当前,在初中道法课堂上如何有效提升学生法治观念,是初中道法课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创设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理解

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法治教学内容,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情感,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感受,深化对相应知识的了解。当前,虽然教师大多具有创设情境展开教育的意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形式,而忽略了创设情境的目的;而有一部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较为随意,缺乏真实性,继而导致难以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的价值。在实际法治教育中,初中教师应该在创设教学情境后,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感悟、体验,体会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继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以《尊重自由平等》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自由和平等的含义以及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教师在导入课堂后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自由的认识,部分学生通过亲身体会说出自己对自由的理解,部分学生借助表达自由的诗词表达自己对自由的理解。在学生发言结束后交会上进行总结,让学生认识到自由的内涵较为丰富,即可以是思想自由,又可以是行为自由。学生通过表达对自由的认识,初步感受了自由的内涵。此时,教师可以开展讨论校园规则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讨论“校园生活中哪些规则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如果没有这些规则会有怎样的后果?”,学生认真观察后发现“严禁学生带管制刀具进入校园”的规则表面上限制了学生佩戴刀具进入学校的自由,但如果学校没有限制学生严禁佩戴管制刀具进入学校,则会导致部分学生发生冲突时因过于冲动、失去理智而采用管制刀具伤害其他学生,造成严重后果;或是因未能妥善保管管制刀具,而导致管制刀具意外伤人的情况,对学生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学生通过讨论校规,加深对自由的认识,清晰地了解到自由是相对的、有限制的,必要的限制是为了保护相对自由,而无限制的自由则会导致混乱与伤害。

二、联系学生生活,渗透法治教育

学生都治疗“法律”一词,但普遍认为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无明显的联系。大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后才会与法律发生联系,法律的存在是为了惩治罪恶。但实际上,法治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开展法治教育时,应该联系学生生活,将理论法律知识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当中,提高学生对陌生知识领域的熟悉程度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合理运用法律知识,提高学生对法律的理解,继而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收集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案例或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相应案例或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的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以《法律保障生活》的教学为例,为了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敢于同一切法律的行为做斗争,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法律的感受。学生回答法律是庄重的、威严的、任何人都要遵守的、是保障社会安全的等,教师由此引出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借助“公交车让座”“无证驾驶”“校规校纪”三幅漫画让学生探讨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有什么不同。接着让学生观察第二组漫画“不文明旅游行为‘到此一游’”“中国式过马路”“在严禁吸烟处吸烟”让学生分析上述三种行为是否必要应用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和限制,如果采用法律加以约束有什么作用,不加以限制则会有什么后果。最后让学生观察第三组漫画“依法服兵役”“受教育权”“荣誉权”让学生从漫画中分析和学习在社会和生活中什么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等。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三组不同的漫画,从第一组漫画中发现相较于道德、校纪校规而言,法律具有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从第二组漫画中发现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有助于创建健康、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从第三组漫画中发现法律规定了享有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从三组图片中可以发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行为与法律有着密切关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既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又需要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讨论教学案例,加深学生理解

在道法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案例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与教学内容相切合的案例,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实际的教学中,虽然部分教师会采用案例分析法展开教学,但教学效果却无法达到预期,究其原因发现问题在于部分教师未能及时创新案例,所选案例较为传统;而有一部分教师未能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所选案例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等,严重影响案例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理论知识,及时结合社会热点更新案例,并在恰当的时间植入,提高教学效果。

以《善用法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网红景点“天空之镜”的案例导入教学。案例中,2020年5月某景区对游客开放“天空之境”项目,用美轮美奂的宣传照吸引游客。但实际上却是景区为追求关注,在地面上铺上镜面,营造所谓的“景观”,加上后期对图片进行修改制作,进行虚假宣传。首先,教师让学生讨论如果是自己遇到此类情况,会怎样处理。有的学生回答只能自认倒霉,而有的学生回答可以将实际情况发布在网上,揭穿景区的真实情况,也有少数学生回答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和举报。接着教师可以引出如何正确使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学生分析“网红景点天空之镜”违反了什么法律。学生经思考后发现其虚假宣传的行为违反了《广告法》,然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在必要时需要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了解法律知识、合法权益,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以便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能获得有效的法律帮助。在分析本案例后,学生初步认识到采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的方法,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讨论课本中的案例,让学生说说“小芳准备打官司时,同村人认为小芳打官司告父亲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对这件事的看法,学生通过思考进一步认识到采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分析较为熟悉的“网红景点”案例以及课文经典案例,认识到面对违法事件,不能凭借自身力量直接与不法分子对抗,而需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四、创设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采用在初中道法课堂中开展法治教育,通过创设教学问题,引发小学生积极思考相关法治问题,并在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前大部分教师都会在课堂上运用问题法进行教学,但部分教师的问题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习情况,而忽略提问在引导学生思考方面的作用,导致教师的问题无法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继而影响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适时提出一些具有引导作用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探索新知识,或是给予学生启发。此外,在设置问题时还需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联系,层层递进,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问题教学效果。

以《维护公平正义》的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意识,培养其良好的社会公平感、正义感,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司法与立法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说司法是最后一道防线”“制度与司法能够互换么”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公平正义的内涵,提升对司法制度的了解,从而培养学生法治思想和素养,提高法治教育成果。又例如《预防犯罪》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醉酒驾驶车辆的相关法律法规,设计“醉驾是一种什么行为?这种行为有什么基本特征?”“醉驾‘经判决后处于拘役,并处罚金’这说明醉驾要受到什么处罚,这种处罚分为哪两大类?”“‘醉驾’违反了什么法律,这部法律有什么作用?”通过科学、有层次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逐层思考,加强对“醉驾”等违法犯罪行为的认知,提升判断犯罪行为的能力,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和刑罚基本种类,并更加全面地认识到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增强其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总而言之,法制教育在初中道法课堂中占据比重较大,需要初中教师加以重视,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联系生活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提问教学法等,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  

参考文献:

[1]尹晓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06):27-28

[2]张莉莉.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一体化建设[J].基础教育课程.2020(24):55-61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