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智融合背景下作文教学的行动研究研讨活动
科研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7月2日活动地点线上主持人孙婵娴课题名称“基于教智融合背景下作文教学的行动研究”参加对象孙婵娴、杨卫华、崔媛媛、刘承智、武静、徐波扬、颜柳主要内容课题开题准备与相关工作要求活动过程一、交流课题工作安排(孙校)(一)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课题预期成果分为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两个部分。其中阶段成果初步分为五项,分别以基于本课题主题的主题沙龙活动材料汇编、研究论文集、优秀案例汇编、学生电子作文集以及以学生作文公众号建设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展示成果。而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最终需呈现三大成果,即“基于教智融合背景下作文教学的行动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教智融合背景下作文教学的行动研究”研究论文集,及“基于真实情境的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学生作品集。以上每项任务都设置了基本的完成时间,需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高效完成。(二)成员整体分工整个课题分工如下:研究方案与学期汇报由武静老师负责,主要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整合资料由颜柳老师和崔媛媛老师负责,其中颜柳老师具体进行有关教师文章著作的整合工作,崔媛媛老师进行具体课例与教研活动的整理记录。每次研讨等活动的内容记录和图片留存由刘承智老师完成,杨卫华老师和孙校分别在公众号建设和校网维护方面做好上传资料的工作。课题问卷和报告的撰写则交由罗美娇、徐波扬老师进行。在此分工之余,课题小组的每位成员每年至少应有一次相关主题的论文撰写和公开课案例。除此以外,具体的工作要求留痕,即标题要有“基于教智融合背景下作文教学的行动研究”字样,在主题论文、主题课例、主题活动、计划总结等方面都需具体地落实“有图有真相”的要求。整个课题的进行需由量化到质性研究,最终得出成果(以子课题、学期为单位)。关于有关资料的上传路径,首先课题组的各方资料,如研究方案、学习资料、研讨活动、学期汇报、研究成果、成果鉴定等,应严格按照学校官网-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按教科室组建的模块上传,其次,这些材料要与过程性资料一同传至学校网盘的对应位置。最后,这些材料在每个月底前完成上传,月初检查。(三)当前任务——文献综述准备分工课题组当前主要任务是完成文献综述及其整合工作。本课题组所需要参考的文献大致分为五大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案例、“互联网+”时代借助智能化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作文教学的”相关论文、教智融合背景下微写作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的相关论文、陶行知、叶圣陶等大家著作中关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教学的理论论述、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在写作教学中可能面临问题和解决方法的相关论文。这五大类文献分别由五位老师分别搜集并撰写文献综述。而撰写文献综述时需概括每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并将原文和文献综述整理成电子档,在7月15日前发送给徐波扬老师汇总成册。而对于文献综述及其他文本的格式,孙校也做了统一要求:1、标题文章标题使用三号宋体,加粗。有副标题也用三号宋体,如用破折号,正标题下方位置缩进2个字符。2、正文正文使用小四号宋体,行距固定值“20”;一级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加粗,用“一、”“二、”“三、”……标识;二级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加粗,用“(一)”“(二)”“(三)”……标识;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用 “1.”“2.”“3.” ……标识;如有四级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用 “(1)”“(2)”“(3)”……标识;提醒:如有英文,将字体更改为“Times New Roman”。3、参考文献用五号楷体,不加粗,标点符号在英文模式下输入。二、关于具体工作的建议(杨卫华老师)为了更好呈现课题阶段性成果,需要各位老师广泛搜集优秀的学生作文,并集中在公众号发布。在搜集学生作文时,需提前进行内容筛选和文字校对工作,避免错别字等现象在发布时被遗漏。此外在发布推送前,每位老师需结合选取的学生作文内容附着相关性强的图片,或附着学生的生活照。预计较理想的结果是公众号的推文在学生和教师群体内广泛流传,同时开启评论区,对学生的留言进行精选,并常在评论区与学生互动,以体现教智融合背景下作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备注
|
文章录入:刘承智 责任编辑:教科室 |
|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